五河民歌

发布日期:2022-03-15 14:57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 浏览量: 【字体:  
201151027445788.jpg

    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流畅。
    五河,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三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文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是五河民歌蕴孕的土壤,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节目、产生了马留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着名民歌手,鼎盛时期姐在南园摘石榴,那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的优美旋律随风飘荡,不绝于耳。
    五河民歌类型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小调三大类,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五河特色,五河因地处淮北、淮南、苏北交界之处,其语言、文化等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渗透,因此其民歌风格、旋律,既包含着淮北那种侉腔侉调、粗犷豪迈的元素,又有着节奏平稳、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带有很强的抒情性,因而五河民歌是五河及周边地区,乃至淮河中下游地区优秀文化音乐的杰出代表,传承着五河周边地区乃至淮河中下游地区口头的历史,是浩瀚中国民歌大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目前,五河民歌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5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