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以及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3-02-07 15:23 来源: 蚌埠市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体:   打印

一、总体办理情况

2022年,市政府系统承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议案、建议204件,其中议案9件(并案后3件)、重点建议9件(并案后6件)、建议186件。承办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提案461件,其中市政府领导领衔办理的重点提案6件。办理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心支持下,市政府及各承办单位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调度推进,办理工作有序开展。截至目前,所有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均已办理答复办复100%

高度重视,严格办理工作要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依法履职,汇聚民智,反映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有效形式。市政府继续坚持领导领衔办理制,议案、重点建议和重点提案由分管副市长领衔,各承办单位具体承办。市政府领导领衔办理的议案、重点建议和重点提案均召开会议集体研究。各承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是办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所有答复都经过会议集体研究,并经市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书面答复。持续健全办理机制,严格落实五定制度,即定分管领导、定承办人员、定完成时间、定具体任务、定具体责任;严格把好六关,即政策关、内容关、质量关、程序关、格式关、文字关,不断提升办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明确节点,切实提高办理质量。要求各协办单位在1个月内将协办意见书面答复给主办单位,主办单位在3个月内办理完毕,按规定格式书面答复代表、提案者。议案、重点建议和重点提案均以市政府名义答复。答复意见分别抄送市人大人选工委、市政协提案委和市委督查考核办,《办复意见征询表》由代表和提案者直接邮寄到市委督查考核办。人大代表、提案者对答复不满意的,承办单位均重新进行办理,并在1个月内再次书面答复。

强化协调,着力提高满意度。要求各承办单位将办理工作作为提升单位工作的重要抓手,把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与单位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起办理、一起督查。各承办单位在办理工作中,采取走访、座谈、共同调研等形式,加强与人大代表、提案者的联系,了解意图,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对属于部门职责范围内且有条件办理的,抓紧落实。对办理确有困难的,客观地加以解释说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取得人大代表和提案者的理解。

主动公开,积极回应各界关切。要求各办单位认真执行《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工作的通知》(蚌政办〔20155号),按照积极稳妥、逐步深化的原则,做好本单位承办议案、建议和提案的公开工作。除涉及国家秘密等内容外,办理复文都要按要求,在20个工作日内通过本单位网站以及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主动予以全文公开。在办理复文公开后,及时了解舆情反映,主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并积极采纳合理建议,切实回应公众关切。

二、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议案办理情况

2022年,市政府系统承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议案9件,并案后3件,所有议案均已办理答复

(一)姜义、储宁平、沈洪根、施卫东、李远、张缨等代表提出的关于推进四化同步,突出工业引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议案”“关于优化全市统一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的议案”“关于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助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议案”“关于促进工业强市,保障工业发展要素的议案”“关于土地等要素资源向经济开发区倾斜的议案”“关于推进蚌埠市四化同步发展的议案6件并案)。由葛锐常务副市长领衔,市发展改革委主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市“工招园”办公室协办。

1关于推进四化同步,突出工业引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议案

一是系统推进政策落地。围绕吃透弄懂国家、省集聚区政策,制定出台集聚区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保障、环境准入等方面细化政策措施,编制《蚌埠市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吃干榨尽上级政策。二是加强产业项目谋划。立足特色优势,科学精准谋划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双招双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三县绿色农产品优势,加快集聚行业龙头,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三是进一步提升开发区承接水平。加快构建以蚌埠高新区为集中承载地,5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各类专业、特色化承接平台为支撑的“1+5+N”产业承接平台,印发《蚌埠市促进省级以上开发区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加快“五大工程”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梳理“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的相关项目196个、总投资574.8亿元。四是夯实产业数字化基础。加快5G基站建设,实现市区和县城5G信号连片覆盖。大力推动“千企上云”,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共享服务联合体,累计推动650家企业上云。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努力建成更加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体系和应用生态。五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先后出台“两个中心”若干意见、民营经济35条、县域工业10条、《关于强化全市工业经济、“双招双引”和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创优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下一步,市政府将重点围绕加强政策研究,强化开发区要素保障,加快数字产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2关于优化全市统一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的议案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招园一体化服务保障机制,整合出台全市统一的产业扶持政策清单健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联合预审机制,坚持每月定期召开招商引资项目调度会,每季度开展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二是聚焦产业招商。围绕六大新兴产业细分链条组建13个产业链推进工作专班分类制定六大新兴产业招商导则,积极引进一些补链、延链、强链的优质企业和重点项目1-9月份,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18个、同比增长59%,工业项目233个、增长33.1%。三是聚焦平台建设。面向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商协会等选聘第一批14名招商顾问。依托商协会平台,与宁波安徽商会等商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基金招商模式,设立产业基金15支。创新形式开展云上招商,举办线上推介会、资本要素对接会等8次。四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改善现有园区环境。合理布局优势产业,逐步实现园区升级转型。坚持集群化、高端化、集约化导向,科学推动标准化厂房建设和使用,2022年力争新建成投用标准化厂房80万平方米。五是开展双停企业处置。成立全市“双停企业”处置工作专班,梳理首批“双停企业”70家,闲置土地6532.22亩,闲置厂房922000平方米。截至9月底,全市已处置企业39户,盘活土地3477.2亩,处理闲置厂房41.9万平方米。六是强化考核督导。出台《蚌埠市招商引资提质增速专项行动方案》《2022年招商引资绩效考评办法》,明确目标任务,通过规范招引流程、强化项目溯源等机制,对招商全过程进行管控,不断提高招商人员责任心,保障招引项目质量。

下一步,市政府将持续围绕加强产业研究、健全工作机制、抓好外出招商、巩固平台招商、推进项目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招商实效,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3关于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助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议案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亩均效益试评价工作,同步推进工业领域双停企业处置、标准地改革、三类用地整治等工作,加快实现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质项目集中,助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全市共672户规上工业企业参与2021年度亩均效益试评价,672户企业2021年实现亩均税收35.5万元/亩(同比增长10.1%)、亩均营业收入250.9万元/亩(同比增长19.7%)、单位能耗营业收入5.4万元/吨标煤(同比增长25.6%)。二是开展工业领域“双停企业”处置。充分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推进全市工业领域“双停企业”处置。截至9月底,全市已处置企业39户,盘活土地3477.2亩,处理闲置厂房41.9万平方米。三是开展“标准地”改革。多次召开“标准地”联席会全体会议,上半年全市6家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以“标准地”形式供应土地22宗,1652.8亩,占全部产业用地出让面积的64%,完成省政府目标任务。四是开展“三类”用地整治。持续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坚行动。202111月以来,全市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647亩、闲置用地5488亩、低效用地2193亩。

下一步,市政府将围绕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各方工作合力;注重源头把控,推深做实标准地改革;坚持多点发力,着力提升亩均产出;强化金融赋能,精准服务优质企业等方面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持续提升亩均效益水平,助推我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

4关于促进工业强市,保障工业发展要素的议案

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印发《蚌埠市“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蚌埠市重点推进新兴产业及任务分工方案》《蚌埠市双招双引攻坚年活动方案》,起草《“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蚌埠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强顶层设计二是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在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高端储能等领域汇聚了壹石通、海控三鑫等重点企业。加快重大项目实施相继实施弗迪电池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德力股份2000t/d光伏玻璃等重点项目。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94.5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1.9亿千瓦时。三是积极做好环境容量与能源指标要素保障。加强对上衔接,积极争取能耗要素保障。强化能耗控制目标管理,按月调度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单位GDP能耗完成情况。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精准管控,不断挖掘减排空间。

下一步,市政府将围绕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快建设新能源项目,继续做好能耗要素保障,加大基金支持等方面持续强化工业发展要素保障,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5关于土地等要素资源向经济开发区倾斜的议案

一是积极谋划用地资源。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全要素谋划用地资源,力争在原规划城市规模的基础上,积极谋求更大发展空间。聚乳酸项目用地已局部调整规划10.9平方公里,开发区扩区范围已纳入固镇县空间规划编制成果中。二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印发《蚌埠市促进省级以上开发区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加快五大工程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支持和指导“五大工程”建设项目申报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及各类上级补助资金,积极梳理摸排上报申请重大项目能耗指标单列。三是建立联合预审机制。出台《蚌埠市招商引资项目联合预审办法》,把好入口关。2022年以来,对山海纺织等13个项目进行了预审。四是提升开发区承载力。实施开发区基础设施优化、环保安全设施提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型基础设施布局、运行机制创新“五大工程”,提升开发区承载力、影响力、带动力。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实施“亩均绩效评价”改革,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五是统筹用地指标。全面掌握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并超前做好项目用地报批准备工作,统筹安排用地指标做到应保尽保。六是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支持固镇经开区物流发展。将五蒙高速公路郭庄出入口与首期线性工程同步建设,将杨庙(S224)出口改为预留,进一步提高固镇经开区物流运输能力。

下一步,市政府将按照全市域统筹、全要素谋划的原则,依据“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的战略导向,待省级建设用地等约束性指标下达,统筹对新增规模进行布局分配,重点向产业园区、开发区等重点片区倾斜,为开发区建设提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6关于推进蚌埠市四化同步发展的议案

一是大力开展企业培育五大工程。出台《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2251”行动计划》,构建双创高成长型小微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的梯次培育路径,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库。二是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保持稳定持续的城镇化动力,促进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持续优化。根据“七普”统计数据,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08%,较“六普”增加11.67%三是利用市场化的方式探索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矿山修复,建立多元化投入治理机制,通过项目自身产生的收入覆盖修复成本以及运营商合理利润。2021年完成治理任务8个,2022年计划完成修复废弃矿山2座、修复面积32.35公顷。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通过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实现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五是把双招双引作为推动发展的一号工程。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攻坚年活动,聚焦重点区域全面出击,锚定主导产业集群建链,紧盯重点项目持续攻坚,为蚌埠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市政府将围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聚集策略引金融活水助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快推动农业四化协调发展提高产业招商精准性等方面,统筹加快“四化同步”发展。

(二)杨维星代表提出的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企业留心留根活动的议案。由葛锐常务副市长领衔,市政府办公室(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工商联、市工招园办公室协办。

一是强化工作专班。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等6名副厅级领导担任副组长,市纪委监委等53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顶格谋划、协调、推进、督促营商环境工作落实。各县区参照市级成立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13家市直单位牵头成立营商环境18个重点指标领域工作专班,市营商环境办成立营商环境工作专班。

二是出台制度保障。印发《蚌埠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十大提升行动方案》《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任务清单》《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企业诉求快速响应闭环办理工作机制》等文件,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保障,全方位规范优化营商环境。

三是健全调度机制。印发《蚌埠市2022年创建一流营商环境评价办法(试行)》,探索试行为企服务平台企业诉求办理月通报机制,以及营商环境18个重点领域月通报、季评议机制,协调调度全市营商环境各指标领域。

四是持续深化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便利化突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市政府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已压缩至80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类60个工作日以内,工业类30个工作日以内。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已建成覆盖县区和各市直部门的政务服务网,全市“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9%以上。

五是建立闭环机制,构建服务企业全链条。畅通企业反映问题渠道,建立完善企业诉求线上线下一口受理、交办分办、限时办理、及时反馈、监督评价闭环办理体系。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通过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集中办公等活动,打通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及时收集企业反映问题、协调解决。深入企业帮扶,组建“三帮”(企业帮扶、客商帮招、项目帮办)小分队,融入园区、深入企业,开展一体化服务保障。

是维护合法权益,营造法治环境强保障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建立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统一执法标准和流程。开展涉知识产权地方法规规章立改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制度。

是从严督查问责,强化改进作风硬约束在全省市级层面率先出台《蚌埠市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划清政商交往的界限和禁区,用事业留心、用政策留根。深入开展损害营商环境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组织开展涉企信访件、问题线索大起底、大排查,梳理问题线索138条,已办结线索110件,查处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39起。在全省开通首条“96388”营商环境监督专线,专门受理在蚌企业、投资者对我市党政机关或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在服务企业方面的问题投诉。

下一步,市政府将严格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相关要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积极采取措施,精准助企纾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吴鹏、侯君等代表提出的关于淮上区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的议案”“关于加大淮上区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等支持力度的议案2件并案)。由张铭副市长领衔,市城市管理局主办淮上区政府、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协办。

1.加大蚌埠工业园区因修建云轨破损道路提升改造。前期云轨项目建设期间,淮上大道全封闭施工,导致周边道路车流量大幅增加,特别是重型车辆的绕行线路造成项目周边路网损坏严重。市城市管理局及时调整养护方案,加大对该片区道路的维护力度,市级道路维护面积约1万平方米,及时消除了道路安全隐患。云轨项目停工后,市城市管理局再次对该片区破损的道路进行摸排、统计,逐步开展损毁道路修整工作,截至目前共计完成该片区道路维护约1.8万平方米。由于该片区的道路基础损毁严重,仅依靠有限的市政设施日常维护资金,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下一步计划将破损道路维修列入年度建设计划,彻底改善路况和通行环境。

2加大淮上区主城区雨水管网改造及管理支持力度根据污水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市城市管理局已将该片区的污水管网列入蚌埠市淮上片区排水管网提质增效及淮河以南片区排水管网排查检测工程。目前,针对雨水管网正在实施二期排水防涝工程建设,该工程将对淮上区明珠广场周边的内涝问题进行整治。淮上区城管部门于2021年开始对大庆北路易涝点进行整治,市重点工程中心同时对正街(长征北路上清路)道路、排水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建设排水箱涵,扩展大庆北路下游排水通道。下一步计划将大庆北路等易涝点的整治列入年度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按照市、区两级的管理养护分工进行提升改造,有效解决大庆北路易涝点问题。

3加大淮上区主城区道路绿化提升及管养支持力度。按照市政府关于城区绿化管养的职能分工,市级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城市主次干道绿化、市管公园游园绿地管理养护工作。因涉及人员、经费和养护设备及物资等要素,目前市级园林绿化管养部门不具备接收区级绿化管养区域的能力。一是开展主次干道行道树清查摸底及苗木栽植补植。已清查统计市级管理的淮上大道、解放北路、朝阳北路等路段行道树约5550株,目前正逐步完成缺损栽植补植及树池覆盖等工作。二是对道路、公园游园绿地内绿化苗木进行精细化养护管理。市级绿化管养部门每年进行乔灌木修剪整形约4万余株,绿篱、草坪等地物被植修剪约230万平方米。下一步市级管养部门将协同淮上区政府督促区绿化管养责任单位全面加强绿化管理养护工作,做好市、区两级的绿化精细化管养,严格落实绿化养护管理标准,强化对养护工作的日常考核,全面提升淮上区绿化管养水平。

4加大淮上区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支持力度。淮上区现有污水处理厂一座,为第三污水处理厂,已基本上满足淮上区污水处理需求。目前,淮上区已谋划第五污水处理厂建设,正在进行建设工程招标。按照市区两级管理体制,淮上区第三污水处理厂、双墩路、龙华路污水提升泵站日常管理和运营费用均由市级财政承担;因解放路、盛中路等4个分散污水处理站是淮上区政府投资建设,设施等资产归属淮上区政府,故无法纳入市级财政。为解决淮上片区管网存在的缺陷、错接混接、雨污未分流等问题,市城市管理局已对淮上区四十米大沟以东区域26条道路管网进行了检测。目前正在根据检测结果,结合前期管网排查空白点,谋划污水管网提升改造三期工程并尽快启动实施。

三、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重点建议办理情况

2022年,市政府系统承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重点建议9件(并案后6件),目前已全部办理答复

(一)郑文树、何会琴等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医保基金管理,规范分级诊疗的建议”“关于加强我市城乡居民医保分级诊疗、缓解基金压力的建议2件并案)。由葛锐常务副市长领衔,市医保局主办,市卫生健康委协办

我市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工作,初步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总体目标。

一是充分发挥医保政策杠杆作用。先后出台《蚌埠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调整蚌埠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部分政策的通知》《蚌埠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保障待遇实施办法》等文件,及时优化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拉大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差别,落实紧密型医共(联)体成员之间上下转诊优惠政策。

二是规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额预付管理。印发《蚌埠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筹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结合县级实际缴费人数,实行按季度预付管理。目前,省医保局正会同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联合拟定《关于进一步规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进一步加强对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待省级文件正式出台后,我市将及时贯彻执行。

三是不断优化病种付费项目及收费标准。针对市域内部分病种价格不同等问题,市医保部门对部分病种设置不合理、治疗方式不明确、年度病例少等病种予以暂停使用医保基金。以全市病种次均费用为基准,对上下偏离值较大的病种,予以动态调整价格标准。创新设立10个“同病同价”病种,推动分级诊疗。坚持“应走尽走、应走必走”原则,全面推进按病种分组收付费,加强按病种收付费考核管理。

下一步,市政府将继续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健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额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居民医保制度。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医保经办服务,保持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维持基金平稳运行,更好保障病有所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彭艳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水网工程规划及水系连通改造提升的建议。由吴永彬副市长领衔,市水利局主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局协办

我市于202110月委托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承担全市水网规划的编制工作,现已完成编制工作。蚌埠水网按照逐一江碧水润珠城、导一淮汤水筑安澜、清七湖一库泽荆涂、畅八河千渠构水网的总体布局构建。市水网规划总投资超1200亿,其中“十四五”规划投资近800亿。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怀洪新河灌区工程、沿淮蓄洪区洼地治理、淮河中游综合治理、天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包浍河治理、樵子涧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已列入国家及省重点水网规划建设项目,正在抓紧推进中。

下一步,市政府将不断修改完善水网规划,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防洪保安网、水资源配置网、生态河湖网和智慧水利网四张网,全面推进水利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朱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国有担保公司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创新的建议”。由葛锐常务副市长领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主办,市财政局、蚌投集团协办。

我市现有8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级机构1家,县区级机构7家),全部为国有独资或控股,注册资本35.18亿元,净资产37.65亿元,从业人数121人,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07.15亿元,放大倍数为3.09

一是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引导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主责主业,扩大中小微、“三农”融资担保规模,降低担保费率。推动融资担保机构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建立“能担、愿担、敢担”的长效机制。构建持续的政银担合作机制,推动辖内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深入开展合作,建立“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多利互赢”的新型政银担合作关系。

二是提升融资担保机构综合实力。开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追偿挽损专项行动,印发《蚌埠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呆账核销管理暂行办法》。9月末,全市8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累计追偿4.86亿元。强化工作调度,召开全市融资担保工作调度推进会、科技融资担保业务发展专题会,积极帮助融资担保机构解决问题。落实政府性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补充蚌埠融资担保集团资本金,各县、区完善政府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补充机制,加大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力度。

三是加强融资担保业务创新与服务。鼓励各融资担保机构创新业务模式,积极开展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持续推进新型政银担业务及“税融通”业务发展,9月末,全市8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新型政银担业务在保责任余额40.02亿元,新增19.26亿元;“税融通”贷款余额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48%。不断提升服务质效,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拓展担保业务,简化优化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发挥担保公司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增信作用。

四是降低担保费率。制定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保费补贴政策,对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及以下、平均担保费率不超过1%的小微企业、“三农”担保业务,市担保基金按担保余额比上年增量部分的1%给予担保费补贴,单户融资担保公司全年补贴总额不超过200万。各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在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持续让利于实体经济,对小微企业、“三农”及科技型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新型政银担业务担保费率低于1%。五是加强与省融资再担保公司合作。与省融资再担保公司签署《蚌埠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省、市两级政府平台机构的资本、业务资源优势,共同推进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下一步,市政府将继续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继续引导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坚守准公共定位,聚焦支小支农主业,加强银担合作,研究制定尽职免责工作指引,积极推动融资担保机构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融资担保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

(四)黄善岐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校布局规划调整统筹力度的建议。由吴永彬副市长领衔,市教育局主办

我市高度重视中小学布局规划编制和调整工作,加强领导、加大统筹,有效提高了办学效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开发、旧城改造中的学校配套建设滞后,中小学的布局结构仍存在着不配套、不协调等问题,对原来编制的全市中小学布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我市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布局优化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推进中小学布局优化调整工作。

一是出台规范性文件,不断补充完善教育布局规划。陆续出台《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蚌埠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蚌埠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蚌埠市新建住宅小区学区划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对《蚌埠市市区教育布局规划(2014—2030)》进行补充。

二是建立有效机制,提前介入学校规划建设。明确要求各区土地出让需要市规划、教育等部门查看规划配套教育设施是否健全,是否需要同步配套建设相关教育设施,经同意后方可挂牌出让。完善市规委会会议流程,明确要求市教育部门参加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内审会,对开发商取得的地块规划情况进行审议,符合教育布局规划的同意报送市规委会审议。

三是及时调整规划,适应我市发展新形势。对市区教育布局规划采取动态维护和审定的办法,明确各区根据区域发展实际提出动态维护申请,市规划、教育等部门根据最新人口情况提出动态维护申请。同时,各区土地供应前均需按照程序经各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供应,保障了教育布局规划的科学性。组织教育、规划等部门对《蚌埠市市区教育布局规划(2014—2030)》开展实施效果中期评估并启动修订工作。

四是优化教育布局,定期督办规划调整落实情况。印发《关于优化蚌埠市中小学布局的指导意见》《蚌埠市小规模学校撤并实施方案》,保障学校布局与城乡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因地制宜做好生源极少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撤并工作,吸引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集中到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就读。同时,建立教育布局规划定期督导机制,对各县、区中小学布局规划优化调整工作定期督办、通报。

五是实施县管校聘,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构建科学、规范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机制,合理配置全市教师资源,提高全市整体教育师资质量。完善“大编制、大岗位”管理机制,印发《蚌埠市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动态核算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城区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教师总数的10%

(五)朱莉、王峰、张雪楠等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建议”“关于加强养老机构系统化建设的建议”“关于提升中小型养老院服务能力的建议3件并案)。由吴永彬副市长领衔,市民政局主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协办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稳步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支持养老服务骨干网建设,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的养老服务设施和带护理型床位的日间照料中心。在《蚌埠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主要任务中明确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为社区老年人按需求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正在积极研究制定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激励扶持措施,计划到2025年打造12家示范机构。

二是统筹资金支持,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印发《蚌埠市养老护理岗位从业人员学费补偿和入职奖补暂行办法》,鼓励引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及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确保养老护理员队伍稳心留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稳岗返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2020年以来,累计拨付6家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社保补贴131.4万元。将养老护理员等相关职业工种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目录,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三是完善监管措施,稳步推进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印发《蚌埠市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实施办法》《蚌埠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用房建设管理办法》等监管措施,构建政府主导、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大监管格局。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累计开展四不两直联合检查督查156次。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市级首轮评定四星级养老机构1家、三星级养老机构7家、三星级特困供养机构11家。

四是完善支持政策,稳步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多样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养老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积极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供给,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机构建设,培育高中低端不同类型养老机构,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2021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040万元,对老年康复医院老人休养中心进行改造提升;为3家企业争取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中央预算内投资1050万元。

五是规范标准要求,扎实推进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印发《关于发布蚌埠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项目清单的通知》,明确22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项目清单。积极推广固镇县连城镇特困供养机构公建民营试点经验和其探索形成的六化理念,即设施标准化、服务亲情化、管理精细化、护理科学化、环境花园化、队伍专业化积极开展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龙子湖区祥和老年公寓圆满完成市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任务,正在积极申报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六是健全合作机制,稳步提升机构老年人就医感受。印发《健康蚌埠2030”规划纲要》,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协议签订率达100%。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30.52万人,签约率63.4%,健康管理率达81.2%。切实改善医疗服务,为老年人等特定人群保留人工服务窗口,设立老年人优先就医窗口,建立挂号、就医绿色通道。加快推进互联网+服务,推进老年护理服务向基层延伸。

七是开展试点探索,稳步推进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鼓励养老机构试点实施时间银行模式发展志愿服务,形成提供养老服务量化时间存储支取养老服务的良性循环。完善制度设计,对“时间银行”组织合法性、储户责任义务、储户管理、正规培训时数、储蓄时数等作出明确规定,保证良性运行。开展志愿服务,大力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组建专业志愿者队伍,成立老年教育讲师团,开设免费义诊”“健康讲座,让老年人增强防范保健品传销、非法集资意识。

(六)许春侠代表提出的关于重视非遗保护,搞好泗州戏传承的建议。由吴永彬副市长领衔,市文化体育旅游局主办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泗州戏在艺术生产、人才引进、财政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培养泗州戏人才、做好人才梯队建设、打造泗州戏精品剧目等方面提供支持。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出台《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市级大戏类剧目、小戏类剧目分别补助10万元、5万元;对获得省级以上文艺奖项的作品以及在我市文艺院团举办的商业演出,相应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等政策。二是加强资金保障。每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泗州戏演出,在国家和省给予的补贴基础上,我市给予每场演出3000元补贴。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2017年至2022年共申报国家非遗专项保护资金180万元。三是强化人才建设。先后研究同意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增加10名编制、20名政府购买服务名额,以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创新性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加强文艺精品编创力量。不断邀请国内着名艺术大家来蚌指导编创、复排泗州戏《哥哥莫要过河来》《一罐黄金》《绿皮火车》等。

下一步,市政府继续加大泗州戏扶持力度拓展泗州戏传播途径加强泗州戏人才培养推动泗州戏传承发展。

四、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重点提案办理情况

2022年,市政府系统承办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重点提案6件,目前已全部办理答复

(一)宋黄煌委员提出的关于利用驻蚌高校资源合作培养花鼓灯、泗州戏专业人才的提案。由吴永彬副市长领衔,市文化体育旅游局主办。

市政府高度重视国有文艺院团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分别于2015年、2017年研究同意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增加10名编制、20名政府购买服务名额,以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创新性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加强文艺精品编创力量。近年来,我市不断邀请国内着名艺术大家来蚌指导编创、复排泗州戏《哥哥莫要过河来》《一罐黄金》《绿皮火车》、舞剧《石榴花开》《大禹》《淮水情》等。一方面解决我市编创人才短缺的现实困难,另一方面也能利用这些文艺大家指导编创、复排等有利时机,提升我市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市国有院团人才紧缺的情况。

结合实施联合办学、委托培养所需政策、经费以及培养后使用以及留住人才等方面因素,根据条件分步实施,推进我市艺术人才工作。一是实施人才定向培养。进一步研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与驻蚌高校签订委托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定向培养。根据培养计划的实施进度和人员进团情况,定期申请经费补助。二是积极发挥驻蚌院校科教优势和院团师资优势。安排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给予政策支持,指导驻蚌院校开设花鼓灯”“泗州戏专业,建立非遗传承和保护基地。协调我市高层次艺术人才到院校兼职任教专业课,共同促进我市艺术人才培养。同时鼓励国有院团以企业方式招录人才。

下一步,市政府将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实际,积极利用驻蚌高校资源,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为蚌埠市文艺院团积蓄坚实的后备力量。

(二)何伟委员提出的关于对农村流动厨房加大监管力度的提案吴永彬副市长领衔,市市场监管局主办。

 一是压实责任坚守底线。夯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将农村流动厨房食品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到乡镇、村居,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年底目标评议内容。加强四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健全基层监管网络。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鼓励给予适当保费补贴。完善应急机制,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及应急处置预案、操作手册。

二是加强宣传注重引导。深入推进“一县区一园、一乡镇一站、一村居一栏”宣传阵地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园、宣传站、宣传栏建设,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实行食品安全承诺制,严格落实“谁举办谁负责,谁承办谁担责”。积极开展“杜绝大操大办,反对攀比陋习,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等主题教育活动。

三是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完善农村食品物流配送体系,强化农村食品抽检监测,畅通12315投诉举报渠道,持续加大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力度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力度,净化农村食品市场环境

下一步,市政府将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严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坚决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村朋友的食品安全获得感、幸福感。

(三)王婉如委员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提案。由吴永彬副市长领衔,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协办。

一是推进农村改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厕所进院入室,推广简单实用、成本适中、群众接受的改厕模式。2017年以来共完成农村改厕25.6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1.7%提高至76.9%二是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全市统一布局建设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260处,设置临时堆放点600余个,单季秸秆收储能力超百万吨,实现粮食主产乡镇及秸秆利用企业全覆盖。三是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扶持培育粪污集中收集处理中心等粪污收贮运社会化服务组织,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纳入农业产业化工作统筹推进,为10个粪污集中处理中心配备粪污运输车辆20余台。四是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围绕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和未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城郊融合类村庄建设一批高水平美丽乡村中心村,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中心村453。五是稳步推进垃圾治理。全市11个市场化项目共完成投资21.72亿元,覆盖农村人口261.11万,全域落实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实现市场化全覆盖。2022年至今共清运农村生活垃圾12.65万吨,无害化处理12.42万吨。六是分类推进污水治理。全市55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253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七是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开展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八是扎实开展规划编制。全市912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100%。九是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发改、自然资源、水利、交通、卫生等涉农资金,市级每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11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1600万元、农村改厕专项资金1800万元。十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率先在全国系统编制8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指导意见,帮助各县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结束后,做好管理维护,真正形成常态。

下一步,市政府围绕突出重点整治、注重宣传引导、发挥群众主动性、建立长效巩固成果等方面持续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保持农村人居环境长治久美。

(四)孙敦涛委员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促进奶制品产业发展的提案。由吴永彬副市长领衔,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协办。

一是落实奶业扶持政策。印发《蚌埠市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实施方案》,明确在奶牛标准化养殖、粪污综合利用、饲草种植、乳品企业技改提升等方面予以支持。近几年,奶牛养殖环节投入项目资金2185万元。二是简化乳制品生产企业开办流程。在省内率先推进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和全程网上办理零见面试点全面推行企业开办一表填报制度,“可牛了乳制品有限公司”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正式投产。三是创品牌提升乳品企业知名度。印发《蚌埠市贯彻落实食安安徽品牌实施方案》,鼓励企业选择食品安全专业机构开展第三方检查评价支持乳品企业积极参加合肥、上海及全国性农业产业化交易博览会。四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印发《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市中小学校饮用奶、营养餐及校服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学生饮用奶坚持乳制品国家标准,确保学生饮用奶卫生安全。五是实施全程监管。落实属地、部门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不定期对奶牛养殖场、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开展巡查检查和监督抽查,年均抽检生鲜乳45个批次。六是配套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印发《中共蚌埠市委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蚌埠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的通知》,在鼓励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方面均有相关政策支持,奶业全产业链发展也在政策支持范围。

下一步,市政府将坚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全链条发展模式,聚力现代农业扩规增效,优化奶业生产布局,创新奶业发展方式,努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乳品加工供应基地。

(五)胡登峰委员提出的关于打造我市外向型经济,高起点谋划甬蚌园区合作的提案。由葛锐常务副市长领衔,市发展改革委主办,市科技局、市商务365bet体育足球_亚洲版365betasia_365外网足球协办

一是依托优势,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巩固铁海联运优势,开通蚌埠至宁波铁海联运点对点直达班列,全程货运时间压缩至30小时。发挥港口资源优势,组建宁波舟山港和蚌埠港合作业务团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先后拜访科元控股、江丰电子、太平鸟集团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0余家。前三季度,从长三角地区引进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7个,总投资663.6亿元,其中引进宁波地区亿元以上项目11个,总投资21.1亿元。

二是高位推动,畅通甬蚌合作工作渠道。高频对接,打造1+X”合作模式。今年以来,宁波市支援合作局领导来蚌考察5次,市领导赴宁波考察20余次,市直部门和县区累计赴宁波对接40余次。建立甬蚌合作帮扶通讯录,全市已有8个县区和6家市直部门分别与宁波结对县(市、区)对口单位签订合作帮扶协议。优化顶层设计,印发《推进甬蚌结对合作帮扶工作举措》《2022年宁波市与蚌埠市结对合作帮扶工作计划及任务分解》。建立2022年甬蚌结对合作帮扶重点事项台账和项目台账,共梳理事项52条、项目7个。围绕重大项目招引落地和重大合作事项进展,对责任单位进行旬调度、月通报、年考核。

三是优化布局,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高位推动甬蚌合作园区选址蚌埠(固镇)铜陵现代产业园,重点打造新材料、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带队赴苏州工业园考察中新苏滁运营模式,研究提出甬蚌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初步方案。两市原则同意成立甬蚌产业园共同成立产业基金。

四是超前谋划,打造航空物流枢纽经济。加快推进机场和空港物流园建设,同时谋划建设临空产业园,打造皖北航空枢纽型空港产业园。积极寻求宁波合作支持与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开展对接,已就机场建设运营、航线开发、货运航线开发等方面进行洽谈。

下一步,市政府将围绕培育发展动能,持续扩大两地开放互通;争取省级支持,加快推进合作园区建设;补齐航空短板,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巩固深化两地合作成果,持续推动甬蚌两市深化交流、共谋发展。

(六)徐均辉委员提出的关于促进蚌埠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由潘君齐副市长领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主办,市人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协办

一是加强重点企业培育。汇聚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玻璃成套装备领域拥有凯盛工程、银锐科技、精菱玻切、朝阳玻璃等重点企业。综合交通装备领域拥有安徽柳工、昊方机电、凤凰滤清器、金威滤清器、神舟机械等重点企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领域拥有配天机器人、中国电科仪器仪表、依爱消防、依爱电子等重点企业。

二是突出重点项目招引。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终端产品、整机装备,相继实施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今年以来,重点推进蚌埠(苏州)智能制造产业园、工驰汽车专用运输装备等亿元以上项目49个,总投资182.54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74.3亿元;截至9月底,3D打印装备、精工玻璃钢化成套设备、激光切割机、机器视觉自动化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项目共79个,计划总投资393亿元

三是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拥有中电科41所电子测试仪器检验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余家,累计研制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00个,培育新型水文调查艇、全自动玻璃切割流水线等安徽工业精品61个,培育装备制造领域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

四是加快智能化改造。支持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适应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发展形势需要,“点”上推动机器换人,“线”上推进智能化生产线建设,“面”上推进企业装备数字化和制造过程数字化,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实现降本增效。

下一步,市政府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安徽自贸区蚌埠片区建设重大机遇,聚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规模扩大和提质增效为主线,畅通供需循环,完善产业生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同时,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双招双引,聚焦三大重点领域,发展增材制造、粉末冶金等新型制造模式,加快从元件、器件、组件向主机设备、整机装备延伸,努力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